逍遥津之战,是三国时期最广为流传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。后世常有人说,张辽仅凭区区八百精锐就击败了孙权所率领的十万大军,从此孙权得了“孙十万”的戏称。然而,这种说法虽有历史依据,却带有很大的夸张成分。实际上富投恒盈,孙权在此役中确实遭受了失败,但要说张辽仅凭八百人就力挫十万吴军,则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。
事情发生在建安二十年。当时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北上,目标直指战略重镇合肥。而合肥的防守任务则由张辽、李典、乐进等人负责,城中守军不过七千人,人数悬殊可谓天壤之别。彼时曹操正率大军远征汉中,与割据一方的张鲁交战,相距数千里之遥,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前来救援。七千对十万,这样的局面让合肥守军倍感压力,生死存亡可谓悬于一线。
曹操临行前曾留下密信,嘱托守将们在危急关头开启。信中明确指示:若孙权来攻,张辽与李典须亲率兵马出城迎战,乐进则留守城池。此策出乎众人意料。敌军兵强马壮富投恒盈,己方兵力远不及人,贸然出城作战,岂非自投罗网?众将心中皆存疑虑,迟迟不敢拍板。
展开剩余64%然而,张辽却力排众议。他冷静分析道:“我军兵少,若固守不出,迟早难免失守。唯有趁孙权大军尚未稳固之时,主动突袭,以挫敌锋锐,鼓舞我军士气,方有机会坚守城池。”李典听后深以为然,决定与之共进退。最终,两人从七千守军中挑选出八百名敢死之士,组成精锐突击队,毅然出城迎敌。
那时孙权大军尚未完全列阵,正忙于安营扎寨。张辽、李典突如其来的进攻,让吴军措手不及。八百精锐在敌军阵中纵横驰骋,杀伤甚众。孙权见敌军人数有限,旋即下令合围,企图一举歼灭。然而张辽等人战斗极为勇猛,硬生生从重围中杀出,全军退回城内,几乎无人滞留。这一役虽规模不大,却狠狠打击了吴军的锐气。反观合肥城内,将士们因见张辽凯旋而士气大振,原本的惶恐一扫而空。
接下来的十余天,孙权多次组织强攻,但始终未能攻下合肥。加之吴军内部爆发传染病,军心动摇,不得不选择撤退。孙权为掩护大军撤离,亲自率吕蒙、甘宁、凌统、蒋钦等人领一千精兵断后,驻守逍遥津北岸。而吴军主力则已提前渡河退走。
张辽发现敌军撤退,便果断率兵出击,直扑孙权断后部队。吴军猝不及防,陷入重围。孙权急派人召回大军,但因距离过远,未能及时呼应。只有贺齐尚率三千兵力驻于南岸,却因桥梁被魏军切断,难以驰援。孙权部众苦战,付出惨重代价。陈武战死,凌统、徐盛皆身负重伤,凌统麾下三百亲兵更是全军覆没。即便如此,孙权仍凭部将拼死护卫,最终死里逃生,险些被张辽生擒。
综观全局富投恒盈,逍遥津之战的实质是张辽率守军出击,击溃孙权断后的一千精兵,迫使吴军狼狈撤退。虽战果辉煌,几乎令孙权葬身此地,但张辽投入兵力在此阶段已远超孙权的断后部队。因此,所谓“八百人击退十万大军”的说法,实则源自此前合肥城下的突袭。那一战张辽确实以少击众,但只是打乱了吴军阵脚后主动撤回,并未真正击败整个吴军。后人传说虽添彩夸大,却也足见张辽用兵果敢,胆略过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